典藏-今藝術1月2011第220期 暢銷雜誌2017



典藏-今藝術1月2011第220期



典藏-今藝術1月2011第220期 評價

網友滿意度:


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雜誌的習慣

今天要跟你們推薦

典藏-今藝術1月2011第220期

看雜誌的好處就是可以多吸收最新資訊

各類的雜誌我都會看~

甚至我還會把喜歡的部分剪下來蒐集

推薦你們金石堂購買會比較划算喔!

通常會打折而且滿額免運滿方便的

這本書我自己也有購買~

分享給你們囉!





典藏-今藝術1月2011第220期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巴西紫水晶洞



加勒比海盜-神鬼奇航:幽靈海2015第84期







ROBI洛比週刊2015第56期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  • 愉悅的作品及工作的逾越
    倪再沁的跨域創作
    文|林宏璋圖|大象藝術空間

    從作品媒材及風格分類思考倪再沁創作,其水墨、繪畫、裝置、行動、雕塑、科技藝術等格式表現有著豐富面向。在他的繪畫裡中西合璧的技法與題材、詼諧的日常題材與山水共存,呈現傳統與現代並置;在雕塑中過度挪用現代藝術經典作品,如《台北怪談》以及《超超扁平》等作品;針對消費社會藝術生產,如昆斯(Jeff Koons)、沃荷(Andy Warhol)及村上隆(Takashi Murakami)作品的再次消費;又如架空展演場所的裝置(如《回塑者》以及《微塵裡》裝置)討論微型的空間表演性;「原作重現」中利用電腦修圖方式呈現水墨傳統讀者及擁有者的歷史斷面等等;以及利用報紙和政治活動所進行對奇觀社會的突刺(如《凍蒜凍未條》及《選舉嘉年華》)等。這些複雜多樣的作品難以歸納為單一創作主題及創作材質,因為在每個階段作品展示中,倪總是重新處理作品的物理與功能,更改材料的選擇及安排,甚至其整體印象與模式、所屬的空間特質(社會空間及展演空間)、這種重新配置藝術家與作品的關係,好似宣告每個倪再沁展出方式就是展覽主題,換言之,創作中「更換」(renew)性質本身就是其主題。

    不過,如果我們因此而推論,「多樣、多變」就是代表著在藝術創作中「後現代精神」的一種遊戲,認為由「多」所產生代表著「越界」與「顛覆」,認為藝術創作如同衣裳僅僅是表面功夫(擬像),將倪的多樣性做為藝術追求可能性的創新與實驗,認為這是藝術「恣意為之」的愉悅舉動,或是風格及美學中「流變」等等符號的運作,那會失去思考倪再沁作品「多樣及多變」特性中所涵蓋在專業(profession)及規訓間的跨域創作的實踐意義,如此一來,我們會忽略無法歸納的美學規訓(aesthetic disciplinary)之真正意義,這裡意味著在遊戲與工作、才情與作品之間當代藝術辯證關係的顯現,更為重要的,是忽略了體現在作品中地位階級及權力在「跨域」(trans-disciplinary)所扮演的位置及角色。

    倪再沁的身分正如他作品是多重的,不但是藝術家,也曾經擔任過美術館館長,也是教育者、藝評人、策展人及藝術管理等等身分。倪再沁作品(work)與工作(work)中的「多」,這種平行關係可視為一個意義整體,由這個「自我反觀」邏輯中蘊含概念思考倪再沁的遊戲(play),例如打亂展覽中的場地、物件、社會與觀眾之間的權力關係等等,其間所牽涉到美學、語義、歷史、經濟觀點,以及規訓∕類型上文化主體的意義,這種跨越的基礎在於不同專業角色之間的轉換,是評論者也是創作者,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,是歷史研究也是社會研究。這種經由將作品對象化做跨越類別的特性,而將原本個別專業規訓混合與雜化的概念操作,其任務不再是一個涇渭分明的劃分,而立場是靈活的,因為變動不是遊戲本身,而是遊戲規則的改變。換言之,倪再沁作品中的多樣性是在於專業與規訓基礎中變動。

    這呼應著知識生產的跨界研究,尤其在藝術領域中,當代藝術原本做為創作藝術文化的實踐成為批判與評論生產本身。可以說,這種「遊戲」在於重新配置文化的關係,並非僅僅是嬉鬧;而是植基在論述(discursive)實踐的方式,經由多元角色將原本場域中事、物與現象對象化所形成的創作狀態。因此,必須在既有背景與環境中,改變物件、人、事、地方與場域的脈絡操作,利用這種方式持續地建構其本身的語義空間,這種概念化的實踐取代了物件形式生產,「判斷」與「研究」成為創作主軸。這是在倪再沁作品經由「認定」與「宣稱」標識的美學樣態,其多樣性實際上是跨域所呈現的批判行為。在「原作重現」中,倪再沁利用數位版畫方式呈現山水畫原作,出發點雖然是在西方藝術「挪用」與「現成物」技法,但是從文化史觀點考究讀者反映(reader response)與印璽的改變(例如斷代階段式的呈現),也是中國繪畫傳統中讀者與擁有者(ownership)身分重疊的問題,這是在中國繪畫中特有的方式;因而「原作重現」重現不僅僅「原作」而已,而是原作在文化及創作意義的不可能。這個作品的另一個層面是原作與複製所隱含的文化轉譯問題,藉由作者的宣稱「據為己有」,作品的文化屬性之不可歸屬「西方媒材?中華主題?」還是「中華媒材?西方主題?」等問題,呈現屬於文化場域的現象;或者是作品中特意回應故宮館藏的政治社會事件,將宣稱為己的作品做為一個政治寓言的操作。這些複雜的面向,必須將作品做為論述方式的開展。

    藝術發展過程中,這種跨域論述操作,並非偶然。最為明顯的線索是藝術觀念化之操作方式,從杜象(Marcel Duchamp)到觀念藝術再到機制批判的作品中,觀察到這種以作品做為論述形式的方式,將物件為主的具體生產,轉移到將觀念對象化,並聯繫其相關元素,做為結構作品的藝術形式。其中「去技術化」特徵是必然的,因為在概念化的過程中必須重新定義作者、作品與觀眾間之關係,並因此動搖了作品做為一個整體(entity)之屬性,換言之,正是作品位階及作者權(authorship)及原創性(authenticity)重新配置的關係。參與創作過程、意義生成、美學經驗等是以「脈絡」做為藝術創作的構成方式,藝術因此總是在「裝置」模式下進行,其意義在於字面及象徵意義上,總是有意標識周圍空間並安置於其中之策略。這是為何在倪再沁作品的開展方式,必須將對象做為推演的展現,同時也必須將論述者∕作者投入對象之中,與之抗衡,也就是作品呈現的空間本身轉換為創作本身的一部分,這個展示策略的重點是把作品放入物理與社會的雙重脈絡之中。這種操作方式,在倪再沁報紙類型(《沁報》、《台灣雲報》、《愛
    ㄍㄡˊ報》等)的作品中是特別明顯的,一方面聯繫著當時的媒體社會議題,將自己化身為媒體人物;另一方面,其發放報紙又不限於畫廊空間的展出品,這種創作位置所產生的移動透過不同觀眾屬性、呈現方式,成為一個未曾規範的範疇,這是在概念化創作中所形成的特殊形勢。

    另外一個重要線索,在於當代藝術展示機制中對於意義生成的競爭。換言之,重新宣稱擁有作品意義的詮釋權,而奪回這個權利,必須更主動將作品做為將為「觸媒」或「道具」,調動著觀眾的判斷,因此將原本呈現作品「品質」的藝術生產,轉向為調整判斷品質標準的媒介。換言之,藝術家位置從單純生產者轉而為監控與調動生產的運作,這種藝術呈現的方式,是當代展演重要特性。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,標識著這個轉折是在1972 年史澤曼(Harald Szeemann)所策畫的「卡塞爾文件展」(Documenta, Kassel,以下簡稱文件展)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。在展覽中,史澤曼開始破天荒對展演下了策展標題「調查現實:今日的影像」(Inquiry into Reality: Today ’s Imaginary), 一方面表示藝術家角色的「去專業化」,同時也是策展將藝術家作品做為其作品(指展覽)的組件。當時一些參展藝術家對於這種決定意義的策展方式不滿,其中一些藝術家在雜誌上刊登文章及廣告,或是以作品回應,更有些藝術家如賈德(Donald Judd)、莫里斯(Robert Morris)則退出展覽,布罕(Daniel Buren)則是出版自己的展覽畫冊,並在展覽空間中各處安插自己的作品,這種對於作品展陳方式的改變,可視為對於藝術作品意義詮釋權的爭奪,更是一種對於藝術家工作及身分的再次界定。在第五屆文件展中的各種爭議與抗爭,其重要歷史在於當代展演中藝術家工作不再是單純的生產作品,或是從作品生產意義,而是強調取得生產意義的位置與手段。換言之,在
    當代展演中藝術家必須與策展人位置抗衡,經由藝術與相關論述的界定做為策展的實踐,提出對於擁有意義者位置權力批判。這個事件延續到現今的版本,正是霍夫曼(Jens Hoffman)在2005 年提出的《下一屆的文件展應由藝術家策展》(The Next Documenta Should be Curated by An Artist),其意義在於創作者必須逾越本身之工作∕作品做為積極生產的角色,在不同的場景中,彈性的擴張其作品,將藝術家工作化為與觀眾互動的媒介,機動靈活的界定藝術實踐的有效性。

    這兩條在藝術發展中的線索是做為瞭解倪再沁作品中「多樣性」之註腳,同時也試圖在這個意義下思考「跨域」創作的意義,因為重點不是在於題材的多樣、媒材的豐富等等表象,而是於跨越及逾越做為在認識論上跳躍。做為跨越原本規訓(學科)的行動,這正是端賴一個對於古老的成對概念work/play 的重新詮釋,並重新配置其關係的美學實踐,一方面標識在當代藝術中純粹美學凝視的不可能,因為它被「懸置」,放入「括弧」之中做為被評論與思維的對象,同時也呈現了一種他者的凝視,歷史、文化與社會大主體的「返回凝視」(returning gaze),透過作品告訴觀眾面對著一個裝置場景,如同舞台陳設,做為創作者擺弄道具。這是在「影像化」、「媒體化」等概念之外,詮釋倪再沁作品的另一個路徑,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做為規訓、專業及知識生產的考量,對於藝術家及作品∕工作重新位置的調整,其積極意義之所在。















《典藏.今藝術》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,

包括藝術家及創作、藝術評論及論述、美術史、展演空間、文化政策、

藝術市場……等等,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。在取材上,

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,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,

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,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。

在風格屬性上,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,

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、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。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,

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,

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。

非法之法——


當代藝術的政治技藝

2006當代藝術市場總回顧

單凡的工業風景

非法居留:謝德慶,1978-99年

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「非域之境」(ATOPIA)定調

倫敦當代藝術館「異形帝國」(Alien Nation)現場直擊

Co6台灣前衛文件展評論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  • 刊別:月刊


  • 級別:普遍級




  • 出版社:典藏
  • 出刊日:2010/12/31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• 語言:中文




典藏-今藝術1月2011第220期



arrow
arrow

    veronig07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